广东省普通专升本

首页>> 广东省普通专升本>> 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广东省普通专升本艺术概论4

发布时间:2022-09-24    浏览次数: 0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

1.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 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 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更重要的作用还是创造艺术形象。正是艺术语言,使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形象。艺术语言的运用,对创造艺术形象起着直接的作用。如,电影   镜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不同的镜头画面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不但可以创造艺术形象,而且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各门艺术的艺术家们都致力于艺术语言的创新与探索。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的创新也必然包括艺术语言的   创新。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成,任何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传达手段客观化、对象化的过程。正是由于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作用,艺术创作才得以完成,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构思才得以从意识状态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人类才可能在相互之间进行艺术交流。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接触的就是线条、色彩、声音、画面等,这样一些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感知的艺术作品的外部特征。   当然,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的主要作用不是创造艺术形象,在物质的、感性的外壳中蕴藏着意识的、精神的内涵。除此之外,艺术语言或艺术符号还是人类艺术思维的工具,因而各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或艺术符号体系,画家用线条、色彩来构思创作,音乐家用旋律、和声来构思创作,电影艺术家用画面、声音、蒙太奇来构思创作等等。从这种意义上讲,对于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的研究,应当成为美学和艺术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例如,一幅绘画,一件雕塑,一幅书法作品,一座建筑物,一幅摄影作品,或者一件实用工艺品,这些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是视觉形象。艺术中的视觉形象直接付诸欣赏者的视觉感官,   因而特别富有直观性和生动性。这类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明显的再现性,如摄影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便是纪实性或再现性,它表现的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摄取的影像与被摄对象的外貌形态几乎完全一致,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最后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由于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主要依靠情感的直观体验来把握音乐形象,也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   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文   学形象最鲜明的特征是间接性。它不像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着,直接   感受到,而是要通过语言的引导,凭借想象来把握艺术形象。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   乐、戏剧、电影、电视等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和   触觉可以直接感受到,但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却是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读   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才会在脑海中呈现   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是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
 
称为综合形象。综合形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通过演员在舞台、银幕或荧   屏上同观众见面,因此,表演艺术在综合形象的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这样,中   外许许多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以及他们在舞台上或银幕上所饰演的角色,在广大观众心目   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综合艺术感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综合形象还有一个 不容忽视的特点,就是它常常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虽然戏剧影视演员在综合形象的创造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各个部门的配合。

艺术形象虽然或以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艺术作品中,   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进了艺术家爱憎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还具有审美意义,它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

3.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 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为了加深对艺术意蕴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中外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艺术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显然,艺术意蕴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   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 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 思想内涵。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 各说不一,有时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   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   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   的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 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但是,从总体上讲,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流传后世的优秀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有的艺术作品或许只有其中某一个层次比较突出,或者有独创的艺术语言,或者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者   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
 
并且将这三个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   作品。

第二节 “典型和意境”

(1)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 象。典型人物形象,确实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就会发现艺术画廊中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典型。《水浒传》中勇猛鲁莽、见义勇为的鲁智深, 秉性刚烈、性格倔强的武松,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李逵;《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狡猾奸诈、欺世盗名的曹操,粗豪威猛、急躁暴烈的张飞;莫里哀讽刺喜剧《伪君子》中伪善卑劣、灵魂丑恶的达尔丢夫,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中,性格复杂、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于连;巴尔扎克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贪婪成性、狡诈吝啬的老葛朗台,冈察洛夫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懒惰成性、不可救药的奥勃洛摩夫……正是这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些优秀作品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影响   深远,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典   型,都是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在独一无二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具有   普遍性的规律。

    艺术典型的个性,是指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不仅有独特的外表、独特的行为,独特 的生活习惯,而且有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感情、独特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人物形 象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艺术典型不仅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   性,而且也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

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真正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深邃的灵魂与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
 
艺术作品要想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首先需要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再经过   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具有较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  音乐、建筑、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 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   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诞生于唐代。还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直接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 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或许,从有限中把握无限,   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意境”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首先是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空灵境界 出现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中,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来都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二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上处于高度的统一之中。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里,更多地将其分为虚与实两个部分。虚与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对构成审美对象的两大要素的区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神与形等等,大体上讲,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意境的实部分存在于画面、文字、乐曲及想象的意象之中;虚的部分,即意境之重要或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之中。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中国传统关系与艺术理论,从来就是追求  一种“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   被看重。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素朴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   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郑板桥画竹的特点,是以文人画中“四君子”之   一的竹子,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   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

    典型与意境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刻画 艺术形象时,都应当努力达到典型或意境的艺术高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和审美意识。如果说,中国哲学代表着中华民族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中国艺术代表着中华   民族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两座高峰,而它们之间的桥梁便是中   国美学。中国哲学正是通过中国美学这一中介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传统美学的比较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   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我们从中西美学史上可以发现,“模仿说”是古希腊   美学的普遍原则,亚里士多德以模仿为基础建立起《诗学》的体系,这种理论在欧洲雄霸了   两千年。而“表现说”则成为中国先秦美学的核心,“言志”、“缘情”是我国诗论重视表   现的最早见解,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为最高境界。当然,中西   美学体系的这种区分只能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何况,中西美学在古代与近现代之间又有着   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   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   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1)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  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   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2)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  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   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   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   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   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   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   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   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   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   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   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   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  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   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   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   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  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   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   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   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   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二者水乳交融、浑化一体。“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
 
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
“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 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娱悦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 孔子就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中”需要“权衡”。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这里对“度”的把握,是对矛盾双方各个方面的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而找到“恰好”的正确之点。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一个“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本章小结》

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   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文学形象等;优秀的艺   术作品应当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
自然美。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和等   六个方面。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   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作艺术语言。

2. 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来看,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首先接触到的自然是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等外部特征,但它们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艺术语言和   表现手法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
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
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   称为综合形象。

3.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   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  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   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   艺术境界。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   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   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

4. “典型和意境”。

(1) 典型。
 
(2) 意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5.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4)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5)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6)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名词

1. 艺术语言

2. 艺术形象

3. 视觉形象

4. 听觉形象

5. 文学形象

6. 综合形象

7. 艺术意蕴

8. 典型

9. 意境

10.

11.
 
12.

13.

14.

15.

*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历代帝王图》是我国 的绘画作品,艺术形象生动。

2、中国古代著名画家 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

3、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雕塑作品是“ ”。

4、灵感思维的特征包括 和易逝性

5、“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是 提出的。二、选择题:
1、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意蕴具有( )。

A 深刻性和细腻性 B 层次性和针对性 C 抽象性和概括性 D 多义性和模糊性

2、艺术“无意识说”是( )提出的。

A 贝尔 B 弗洛伊德 C 刘勰 D 斯宾塞

3、( )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A B C D

4、( )不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属性和本质属性。

A 审美属性 B 思想产品属性 C 精神产品属性 D 商品属性三、主观题:
(1) 从哪几方面说艺术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 从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来理解典型与意境。

(3)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4) 解析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之间的不同与联系。

(5) 什么是艺术意蕴。

(6) 试通过唐代三位著名诗人的比较,了解儒、 道、禅三家美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填空题:1、唐朝 2、张璪 3、马踏飞燕 4、突发性、超常性 5、蔡元培二、选择题:1、D 2、B 3、B 4、D
三、主观题:(1)如果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声音、线条、色彩、画面等构成了艺术语言的层次;艺术形象的层次则可区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与   文学形象等;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具有第三个层次,即艺术意蕴,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   力的根本原因。

(2)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  形象。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和不设不施的  自然美。

(3) 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   和等六个方面。

(4) 艺术意境与艺术典型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产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铸进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情趣。简言之,如果说典型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客体,   那么意境却是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体;前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后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典型与意境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至少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或一致的,即:它们都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   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有限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艺术典型是在个别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艺术意境则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或许,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艺术的极致境界。

(5)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第三,
 
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纷、各说不   一,甚至有时连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   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   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则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   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艺术作品   的这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其中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人们在欣赏艺   术作品时都会感受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将这三个   层次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作品才是传世不朽的艺术作品。

(6) 略。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 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一.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因为 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进行 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 据;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由于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 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其次,接受美学强调 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 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 (历史发展角度) 与水平接受
( 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 等。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 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  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特性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之中,同样表现在艺术鉴赏之中,它集中表现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种艺术鉴赏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正如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在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无比的喜悦一样,鉴赏者同样可以在审美再创造活动中,   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能,通过艺术鉴赏,将鉴赏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艺术作品之中,从而获得极其强烈的美感。



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   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己,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   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   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   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   现在前景的原野上。
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  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必然对鉴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 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鉴赏   者个体的审美能力更是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许多方面,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   式感;文学作品读的多了,读的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尤其是大量地、经   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   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   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  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艺术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   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美 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 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美育与艺术教育不但重视 培养提高鉴赏者个体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而且重视培养提高全社会群体的艺术鉴赏水平,   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鉴赏力。

三.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艺术鉴赏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同艺术创作异常复杂的心理因素   一样,艺术鉴赏中同样蕴藏着极其奥妙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   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鉴赏中的   多样性与一致性、保守性与变异性等问题。

其一,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而在每一个艺术门类中, 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如文学包括着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以及许多不同层次的作品,如文学作品又可以分为儿童文学、青年文学、通俗文学、乡村文学等,并出现了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文艺书刊,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和不同题材的作品。艺术作品的多样性,   正是为了满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需要。

艺术鉴赏的这种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总   是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包   括艺术门类的选择(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绘画),艺术体载的选择(有的选择诗歌,有   的选择小说),艺术题材的选择(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军人喜欢军事题材),以及艺术层次   和风格的选择(文化层次高的需要“阳春白雪”,文化层次低的需要通俗文艺)等。即使是   同一个人,他的鉴赏要求也会是多样的、变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生活阅历   的变化,也会逐渐改变他自己艺术鉴赏的趣味和要求。

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尤其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鉴赏者,常常表现出某   种共同的或一致的审美倾向。从艺术鉴赏的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在社会实践、物质文   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   致性。

艺术鉴赏中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一致性,   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其二,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   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   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定势   或趋向。这些不同的倾向和方式往往与观众的文化层次和美学修养有关,也经常带有时代与   民族的共同特色。与此同时,在人们的鉴赏心理中又存在着变异性的心理趋向。所谓鉴赏心   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   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   也随之发生变化。事实上,追求多样变化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趋向之一。好奇心和求知欲催   发着鉴赏者审美心理的变异,而各种文艺思潮的更迭变易和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又总是在   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一、注意

     它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   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  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心理学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使鉴赏主体得以在相对稳定的注意中,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在艺术鉴赏中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

二、感知

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      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须以直  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等。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   在艺术鉴赏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知觉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   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应从感知艺术作品起。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   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审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鉴赏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经验,都会对审美感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   知力。只有对艺术作品具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到艺术美。因此,必须通过大   量鉴赏艺术作品,尤其是多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感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   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尤其是在鉴赏描绘性音乐时,大多都是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来引起鉴赏主体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

四、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  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   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

由于想象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和发挥想象力,成为人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为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   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强烈。因此,鉴赏者都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

五、情感

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心理学家把人所特   有的复杂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情感是对客观现实 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   客体的一种态度。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   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   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   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   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   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一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感性的   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并且常常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的特   点,大多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的道理。因此,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   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一部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题材、主题、   情节、场面、形象、典型等许多内容,有的艺术作品还需要鉴赏者了解它的背景、典故、象征意义等。在艺术鉴赏中,人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因为这种理解是审美感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只有理解并掌握了各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才能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不但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去把握作品的内   容,而且可以领会到这些艺术形式本身特殊的审美价值。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在西方美   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一种“寓意”、“意蕴”或“哲理”,但中外美学把这种追求都看   作审美的极致。

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 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节,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   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被称为美学之父的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在 1750 年第一次使用“美学”
(Aesthetick)这个术语,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审美与艺术活动都离不开   直觉。审美直觉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直接性。这种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   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读小说必须亲自去阅读,在感性直观   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这也是艺术与科学等其它人类实践   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鉴赏主体亲身参与和直接   感受。任何优秀的艺术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   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

    审美直觉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   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人们都常   有这种艺术欣赏体会,就是当我们读一首诗、听一首歌或看一幅画时,我们首先为其中的艺   术魅力所感染和打动,尽管我们甚至还未来得及听清诗的词句或歌词,更来不及思考它们的   主题思想或内在涵义。

珂勒惠支《战场》作为铜版画《农民暴动》组画之中最后一幅。画中的母亲形象也许就   是《反抗》那副版画中的同一位母亲,她提着风灯,在战场上,漆黑的夜里,寻找她那个儿子的尸体。然而,这反抗的背影是令人永远难忘的,鲁迅评说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由力量的女性的一个”。

《浪子回头》:
伦勃朗《浪子回头》,画家对肌理语言美的表现十分精彩。先是画面中父亲的手,艺术家在硬质铅锌白所做的笔触肌理上,进行着层层薄透的渲染,塑造出极为生动起伏与投影,   令人感到血管在皮肤下颤动。

(2)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 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   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如果说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艺术作品作用于鉴赏主体,整个心理活动相对处于被动状态,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那么,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鉴赏主体反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在其中积极地活动。它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但是,审美体验由于更加侧重于鉴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因此,想象、联想和情感在其中更加活跃,发挥着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这是由于艺术作品提供的形象,仅仅只是提供了艺术鉴赏的条件,要把它变为鉴赏者内心的艺术形象,就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   再创造的活动,才能变成鉴赏者自身的东西。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还只是一堆材料,需要鉴赏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将它们组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显现在头脑里。
 
审美体验中,情感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体验的世界也就是情感的世界。艺术鉴赏的整个过程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然而,在审美体验阶段中,情感色彩更加强烈。在审美直觉阶段,鉴赏主体的心理活动还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主要是对作品整体进行注意和感知,   几乎立刻对作品的感性直观形式产生一种直觉的反应。而在审美体验阶段则不同了,鉴赏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随着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深刻领悟和理解,鉴赏者的审美情感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尤其是想象和联想更是推动着审美情感的发展深化,使之变得更加强烈和深刻。在审美体验中,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3)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鉴赏对象 (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产生美感。我们知道,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价值是主体实践与客体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   艺术美同样鲜明地体现出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正是集中体现出这种规律。对于艺术创作来讲,一方面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又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对于艺术鉴赏来讲,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凝聚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鉴赏主体又需要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达到顿悟和共鸣,从而产生精神上极大的审美愉悦。

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这种动态性,  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这种完整性,则使得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上述各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依次递进的,事实上它们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而使整个艺术鉴赏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审美过程。

第四节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一、艺术批评的作用

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   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   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

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一般来讲,艺术 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方面的内容。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艺术现象(如思潮、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艺术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艺术理论作指导,也要利用艺术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 艺术批评也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作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
 
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取   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

二、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   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   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艺术批评的二重性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   准。因此,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小结》

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接受美学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  部分。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形成  了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  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艺术批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二重性特点。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 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  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  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  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2.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  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其一,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其二,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4.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 注意。

(2) 感知。

(3) 联想。

(4) 想象。

(5) 情感。

(6) 理解。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5. 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2)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3)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6.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本章中重要的名词、概念

1. 艺术鉴赏

2. 注意

3. 感知

4. 联想

5. 想象

6. 理解

7. 审美直觉

8. 审美体验

9. 审美升华

*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

2、接受美学理论家尹瑟尔认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头脑里始终有一个读者,他讲这个读者称   之为

3、艺术鉴赏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4、艺术接受和消费在现实性上是艺术活动的

5、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包括   和 等。

二、主观题:

(1) 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

(2) 什么是接受美学?
 
(3) 如何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

(4) 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5) 阐释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6) 艺术批评的作用和特征。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填空题:1、社会、传记、心理、文本和读者批评。 2、隐含的读者

3、直觉和感知 4、完成 5、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二、主观题:(1)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2) 接受美学认识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3)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4)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形成了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

(5) 艺术鉴赏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审美过程,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为审美直  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

(6) 艺术批评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批评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   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   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敢于攀登艺术的高峰。艺术批评的第三个作用就是丰富和发展   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艺术批评的特征,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又应当具有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它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批评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艺体裁。优秀的艺术批评文章不仅应当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而且应当文字优美、   生动感人,给人们一种特殊的美感享受。
 





艺术作品参考目录
 

这份材料中的知识点以考察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进行复习!!除了在电影部分标识

“★★★★”的三部电影的内容请理解记忆,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复习。

虽然材料中的一下内容多有详细,但是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学生只需要根据不同  艺术作品类型,关注每一件艺术作品中考察的知识点即可。具体如下:
音乐部分:侧重考察乐曲名称、作者、乐曲类型(例如古琴曲、古筝曲)。  戏剧部分:侧重考察戏剧名称、作品、国别、剧中男女主人公名字。
电影部分:侧重考察电影名称、导演、国别、剧中男女主人公名字。论述结合电影情  节和特色展开论述。
建筑部分:侧重考察建筑图片、建筑名称、位于何地。 雕塑部分:侧重考察雕塑作品图片、作者。
绘画部分:侧重考察作品图片、作者、艺术流派。




一、 音乐

1. 《渔樵问答》(古琴)★★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 30 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乐曲采用渔者(打
渔者)和樵者(砍柴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   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自得其乐的情趣,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拜托俗尘凡事的羁绊。
2. 《胡笳十八拍》(古琴)★★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胡笳”是一种少数名族的乐器,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   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匈奴左贤王妻,切十分
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用重金赎回她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   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因而写下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3. 《春江花月夜》(古筝)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又称曲名《夕阳箫鼓》,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 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
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   引人入胜。
4..《拨弦波尔卡》(小约翰�施特劳斯)★★
《拨弦波尔卡》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创作(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   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所谓“拨弦”就是直接用手指拨动提琴上的弦来演奏。“波尔卡” 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整部作品轻快活跃,因从头至尾都以短促的拨弦来演奏,因而命名为《拨弦波尔卡》,这首乐曲为每年奥地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常奏曲目。
5..《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52  年-1869  年间创作的一首匈牙利民间舞曲,乐趣的篇幅并不长,速度变化明显,节奏丰富、自由、力度对比强力。   音响色彩丰富,生动表现匈牙利吉普赛人民热情、粗犷的性格与欢歌狂舞的舞蹈场面,呈现出一副欢乐、祥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景象。
6..《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土耳其进行曲》是奥地利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莫扎特的第十一号《A 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又称为土耳其风回旋曲。于 1781 年至 1783 年间在慕尼黑或
维也纳所作。由于全曲模仿了土耳其军乐的明朗、雄壮的特点,在大调上以进行曲节奏出现 3
次, 这就决定了乐曲进行曲的性质。这首乐曲以轻松活泼、富于节奏而著称。
7.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是由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创作,于 1823  年的年底完成。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 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8. 《天鹅》(圣桑)★★
《天鹅》是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十三首。据说 这部作品是圣桑在奥地利某处观看了一次狂欢节产生了灵感而创作的。整部组曲由十四曲组成,包括(一)序奏及狮王行进曲;(二)公鸡与母鸡;(三)羚羊;(四)乌龟;(五)大象;
(六)袋鼠,(七)水族馆;(八)野驴;(九)林中杜鹃;(十)大鸟笼;(十一)钢琴家;
(十二)化石;(十三)天鹅;(十四)终曲,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其中只有《天鹅》一曲是在作者生前发表的。《天鹅》由钢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接着大提琴奏出美丽迷人的旋律,描述天鹅以高贵优雅、安详地浮游的情形。一般认为,《天鹅》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当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形态的动物全部出场之后,高贵神圣的天鹅才缓缓游来,清澈的湖水映衬着洁白美丽的“皇后”,在美丽和神圣面前,谁不肃然起敬?极其优美的旋律在大提琴上轻缓地流出,它的主要旋律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就这样的轻描淡写却比华美的辞藻更适合于天鹅本身,显得更加一往情深。
9. 《斗牛士之歌》(乔治�比才)★★
《斗牛士之歌》选自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中第二幕。歌剧《卡门》
 
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她使军人班长  唐� 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   而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   了唐�豪塞的匕首下。《斗牛士之歌》正是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   形象。
10. 《欢乐颂》(贝多芬)★★
《欢乐颂》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中的终曲乐章。《欢乐颂》原本是 德国诗人席勒的一首诗作,气势磅礴、意境恢宏,席勒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对自由、平等生   活的渴望,其实也正是一直向往共和的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从年轻时就开始计划
着把这部诗作变成声乐作品。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   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高潮。
11.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是 19 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 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
12. 《婚礼进行曲》(门德尔松)★★
《婚礼进行曲》是德国犹太裔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作品,因常用作婚礼音乐而 得名《婚礼进行曲》。原为莎士比亚的歌剧《仲夏夜之梦》第五幕前奏曲。乐曲以响亮的小号声开始,接着进入到一段庄严的列队进行音乐,接下来是较轻松活泼的进行曲,重复两次后与木管乐器的优雅声混为一片,逐渐淡去。新人入场时只是播放开头部分,曲调庄严雄伟,   气势昂扬。一般常被教堂婚礼选用为新郎、新娘进场时的曲目。
13. 《卡农》(约翰�帕卡贝尔)★★
《卡农》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卡农(Canon)并非曲名,而是 一种曲式。卡农在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十四世纪便有出现这种形式的乐曲。这段卡农的和声进行被称为大逆循环,   非常悦耳,曲调婉转却并不悲痛,用 28 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
14. 《春之歌》(维瓦尔第)★★
《春之歌》是由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一篇。乐曲描 绘春光重返大地,鸟儿欢快鸣啭,热情迎接春天。微风轻拂泉水,细声密语潺潺流。乌云笼罩天空,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云散雨止,小乌又唱起动人的歌曲。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   在簌簌作响的枝叶下,牧童和他的忠实的狗正在入睡。在春光明媚的灿烂天空下,应着农村风笛的欢歌,仙女和牧童翩翩起舞的美好景象。
15. 《毕业生》(莎拉�布莱曼)
电影《毕业生》是 1967 年由美国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等主演。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的爱情经历,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以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1968 年该片获得了第 25 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第 40 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等奖项。其中,电影同名主题曲《毕业生》(又称为“《ScarboroughFair》
 
(斯卡布罗集市)”)是有“月光女神”之称的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演唱。
16. 《一无所有》(崔健)★★
《一无所有》是崔健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崔健作词、作曲。1986 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1989 年这首歌曲收录在崔健发行的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这首歌曲是崔健的代表作品之一,也开启了中国摇滚乐的时   代。

二、戏剧
1. 《阮玲玉》(林兆华)★★
《阮玲玉》由刘锦云编剧、林兆华导演戏剧,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用饱蘸写意的笔墨,   诗化语言再现了阮玲玉短暂而美丽的一生。加上使用了时空转换、隔空对话等舞台蒙太奇的手法,这部话剧充满浪漫而凄婉的色彩。
剧情简介:该剧讲述我国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短促而坎坷的一生。她自幼失父,家境贫  寒,其母在张府做佣人时,张家少爷张四达与之产生了爱慕之情。16 岁时,阮玲玉步入影坛并很快走红。一次出外景时,大茶商唐文山闯入了阮的生活,他决心要娶阮玲玉,而此时   阮玲玉所敬仰的恩师——她从影的引路人穆天培,也悄然爱上了她。永远失去了阮玲玉的张   四达恨自己无能,也恨阮玲玉弃他而去,结果在阮与唐的婚礼上,他竟收买小报记者制造了   一起“桃色事件”的轩然大波。一朝春尽,花落人亡。阮玲玉痛恨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最   终以死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2.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
约作于 1596-1597 年。该剧的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亚选亲;一条是杰西卡与罗兰佐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剧情简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是个宽厚为怀的富商,与另外一位犹太人夏洛克的高利   贷政策恰恰相反。安东尼奥的一位好朋友巴萨尼奥因要向贝尔蒙脱的一位继承了万贯家财的   美丽女郎鲍西娅求婚,而向他告贷三千块金币,而安东尼奥身边已无余钱,只有向夏洛克以   他那尚未回港的商船为抵押品,借三千块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   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仇恨安东尼奥,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   复。
夏洛克对安东尼奥往日与自己作对耿耿于怀,于是利用此一机会要求他身上的一磅肉代  替商船。在一番口舌之后,安东尼奥答应了,与他定了合约。 巴萨尼奥欢天喜地到贝尔蒙脱去求亲了,在贝尔蒙脱,他的侍从葛莱西安诺喜欢上了鲍西娅的侍女尼莉莎,两对新人在   一个意外事件来临时,匆匆同时结了婚。 原来,安东尼奥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说明了他的商船行踪不明,他立刻就要遭到夏洛克索取一磅肉的噩运,因这一磅肉可能会导致他的性命   不保,所以,他希望见到巴萨尼奥的最后一面……听到这个消息,巴萨尼奥与葛莱西安诺赶   紧奔回威尼斯,鲍西娅与尼莉莎也偷偷地化装成律师及书记,跟着去救安东尼奥。
在法庭上,鲍西娅聪明地答应夏洛克可以剥取安东尼奥的任何一磅肉,只是,如果流下一滴血的话(合约上只写了一磅肉,却没有答应给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及财产来补赎。因此,安东尼奥获救,并且,庭上宣布以谋害威尼斯市民的罪名,没收其财产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则给安东尼奥,而后者却把这笔意外的财产让给了夏洛克的女婿、
 
自己的朋友——罗伦佐。夏洛克见阴谋失败,也只好答应了,并遵依判决,改信基督教。就   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同时,鲍西娅及尼丽莎戏弄了他们的丈夫。她   们要求用戒指作为替安东尼奥辩护的报酬,然后回到了家中。等她们的丈夫回来时,她们责   备他们忽视了结婚戒指的意义,并咬定了一定是他们把它们送给了别的女人。一连发窘的解   释后,终于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有一个满意的结局,除了那个想害人反害己的夏洛克。
3. 《蔡文姬》(焦菊隐)★★
话剧《蔡文姬》是 1959 年著名导演焦菊隐搬上舞台的,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剧情简介:汉末,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名儒蔡邕的女儿文姬,流离在敌军之中,幸亏遇到南匈奴左贤王把她拯救,且与她结成夫妇。后来虽生了儿女,但是文姬一直在怀念着故土,   怀念着她死去的父亲。过了十二年,汉丞相曹操,他原和蔡邕是旧友,也知道他有续修汉书的志向,但蔡已去世,曹操惋叹之余,因而想起了颇有才名的文姬,于是派董祀,周近为使者,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蔡邕的遗志。
4. 《咸亨酒店》(梅阡、金犁)★★
《咸亨酒店》是梅阡先生根据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编写,并由梅阡、金犁两位导演的四幕
话剧。其中以《长明灯》,《狂人日记》和《药》为主,旁及《明天》,《孔乙己》,《祝福》和
《阿Q正传》中的人物,择其所需,编凑成章。
以反封建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以长明灯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把单四嫂,祥林嫂等的悲惨命运和狂人的惨死,夏瑜的被杀这两条线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戏剧的主要情节。揭露了黑暗势力,欺压民众的残酷手段。同时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发人深思的生活画卷。《咸亨酒店》   象是一部呐喊的交响曲,发出了震撼心灵的力量。
5. 《白鹿原》(林兆华)★★
话剧《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话剧,由林兆华执导,为求高度还原白鹿原的  人文情貌,演员被要求全场演出都说陕西话,话剧《白鹿原》延续小说原有的故事主线,最   大限度地呈现了原著精神,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等故事情节被舞   台立体呈现。
剧情简介:《白鹿原》讲述了渭河平原变迁的雄奇史诗,关于北方农村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历经大革命、日寇入侵、解   放战争时期的风风雨雨,国恨家仇,让秦川大地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宛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展开   历史长卷。
6. 《原野》(陈薪伊)★★
话剧《原野》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名著,由陈薪伊执导。讲述了青年农民仇虎复仇与爱情的悲剧故事,展现出复杂鲜明的人物性格,它不仅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被压迫、   被摧残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更深地发掘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剧情简介:原野上,戴着镣铐的仇虎从囚车上跳下来。他砸开脚铐,准备找害死父亲的焦阎王报仇,却发现焦阎王已死,昔日的恋人金子也嫁给了焦阎王的儿子——自己的朋友大星。大星爱金子却又惧怕母亲,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对金子异常狠毒。仇虎突然出现令焦母十分不安。深夜,仇虎潜入金子房中,表示复仇后就带她远走高飞。这时,大星回到家,   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进退两难时,仇虎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大星与仇虎对饮,   不久烂醉如泥。仇虎以为大星和焦母要加害自己,杀死了软弱的大星。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自己的孙子睡在那里。仇虎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死去的小孙子在黑暗中呼喊,仇虎陷入了良心的谴责中,甚至出现了幻觉。黑夜中,仇虎和金子在原野上奔跑,最终仇虎以死洗清自己的罪恶,卧轨自尽了。
7. 《琥珀》(孟京辉)★★
 
《琥珀》是孟京辉导演的话剧。它是一个欺骗与诱惑的故事,充满了欲望快感的都市语言。这是一出残酷又温暖奇异的都市爱情戏。由演员袁泉扮演女主人公小优,演员刘烨扮演   男主人公高辕。
剧情简介:小优是一个自然博物馆的解说员,整日与恐龙作伴,她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   如火的激情和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的故事离奇又简单。小优的未婚夫死后,爱人的心脏   被移植到高辕的体内。尽管高辕的浪荡与玩世不恭,与小优的爱人截然不同,但她还是为了   听到爱人的心跳而爱上了高辕,于是上演了一个纯情而疯狂的少女折磨风流“唐璜”的揪心   爱情故事。
8. 《莎乐美》(王尔德) ★★
戏剧《莎乐美》是由英国戏剧家王尔德根据《圣经》中有关戏剧莎乐美人物的传说故事  而改编。
剧情简介:莎乐美是个年仅十六岁的妙龄美女,更是犹太国王希律王的女儿,希律王则   是莎乐美的继父。希律王十分迷恋继女莎乐美的天生丽质,对她宠爱无度,由于莎乐美向先   知约翰求爱被拒,愤而请希律王将约翰斩首,后她把约翰的首级拿在手中亲吻,以这种血腥   的方式拥有了约翰。因此,莎乐美也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词。
9. 《华伦夫人的职业》(萧伯纳)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的代表剧作。四幕剧,
1894 年首演。作品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财富是建筑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上,在资产阶级社会没有道德可言。作者真实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受到的社会压迫,尤其是   经济压迫。正是由于社会的丑陋黑暗,一批代表时代发展的新女性应运而生,薇薇便是其中   的代表。作者借新女性薇薇之口,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矛头直指唯利是图、压   迫女性的资产阶级,把社会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期望更多像薇薇一样的新女性出   现,从而改变这个肮脏的世界。
剧情简介:华伦夫人有个 22 岁的女儿薇薇,曾经是剑桥大学女子学院的高材生,是当时妇女界屈指可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之一。她为人正直,富有自立的思想,毕业后在伦敦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在度假时与富兰克交了朋友。突然,她的母亲华伦夫人带着她的两个朋友,普瑞德先生和克罗夫男爵来到这里,使薇薇感到自己像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愚弄。   华伦夫人很有钱,但女儿薇薇却不知道她的身世。后来薇薇发觉母亲是靠开妓馆积累家财,   对母亲非常不满,气愤地咒骂母亲堕落。华伦夫人不得不向女儿讲了自己的身世,申述她这种行为出于被迫。母亲的话使她领悟到这里面有比表面的职业的选择更深刻的原因,她对母亲表示折服。第二天在牧师家里,富兰克看准了薇薇的钱,向她大献殷勤。同时,年龄比薇薇整整大 25 岁的克罗夫男爵也要求她成为他的夫人,克罗夫在恳求中说出了华伦夫人现在还在从事妓院行径,而自己则是股东之一。薇薇听后十分气愤,她拒绝了克罗夫的求婚。克罗夫临走之际为了报复,揭露了她同富兰克实际上是同父的姊弟,早先赛密尔牧师同华伦夫人曾有过暧昧关系。薇薇在极端痛苦之中,离开了母亲,依靠自己的奋斗,过一种正直的、   有道德的生活。
10. 《等待戈多》(贝克特)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 年首演。该剧表现
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情简介:《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   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它发生的时间地点都
 
是模糊的,布景也是一片荒凉,只有一个小土墩,连树都不长叶子。这样的景象造成的气氛是混乱和虚无的。两个主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等待着一位身份不明的人物。他们一边等,一边用各种无意义的手段打发时光。他们经常显得头脑一片混乱,缺乏思维能力,尤其是极度地惧怕孤独。两人等待的结果,最后没有说明,戈多派了一个男孩来说,他会来的,   似乎有了希望。然而,《等待戈多》终其一剧,戈多虽然始终不曾出场,却在剧中占着重要地位,因为两个流浪汉对他的等待构成了全剧的中心。
11. 《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达理奥�福)
《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是》199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意大利的达里奥�福担任编剧的话剧。讲述了一个意大利警局的故事,警察局长及警员将一个在押的无政府主义分   子刑讯致死。后来,局长找来一个疯子编排无政府主义分子的死亡过程,以期掩盖其死亡真   相。最后这批想玩疯子的警察结果都被疯子玩进去了。
12. 《推销员之死》(阿瑟�密勒)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
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   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   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该书刻画了   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三、电影
1. 《可可西里》(陆川)
《可可西里》是 2004 年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一部剧情片,多布杰、张磊、奇道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记者尕(gǎ)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   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 年该片获得了第 17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 41 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剧情简介: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宁静中,但突然出现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巡山队长日泰带领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誓要抓到盗猎者。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抓到一部分盗猎分子。经过殊死搏斗,盗猎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又一个的牺牲,日泰队长迫于无奈,将藏羚羊的皮毛买出以换取必须的生存用品。终于, 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   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已经冰冷了的日泰队长的遗体。
2. 《孔雀》(顾长卫)
《孔雀》是一部 2005 年由中国导演顾长卫执导的剧情片,由张静初等主演。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故事简介: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姐姐(张   静初饰)、哥哥(冯瓅饰)和弟弟(吕玉来饰)。姐姐 20 出头,是个清秀美丽的女孩,外表柔美而内心刚烈执拗并充满理想,一心想当伞兵却因为身体不合格而未如愿、倾慕艺术而认   小城里一个不被人理解的有点孤僻的艺术家为干爸却引来世俗畸形的遐想而被群殴、为了远   离“刷瓶子的工作”而屈从一个举止颇粗俗的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最后仍以离婚收场。哥哥因   儿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极受父母的呵护,也引起了弟弟妹妹的嫉妒和不满,哥哥外表肥硕   笨拙而在关键时往往心底比谁似乎都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自尊心极强,由于
 
青春懵懂对异性的渴望画了女人裸体画父亲发现后,被斥责为“流氓”,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举止和行为无疑是被人摒弃和不理解的,没有人会理解那是青春期少年对异性的渴望与好奇   的正常反应,因为此事,原本学习优秀的弟弟辍学流浪.......
整部影片以灰色调为主,细腻流畅,演员表演真挚朴实、细腻入微,演员们的“无名”  还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主人公戏剧化,在绝望中给人一些温暖。此外还用极其唯美的“镜头语言”和音乐“讲述”了极其唯美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激烈碰撞,最终,一切理想、   美好、幻想、爱情、憧憬终究化作人间最平凡、最平淡、甚至是最悲凉的现实.......
3. 《卧虎藏龙》(李安)
《卧虎藏龙》是 2000 年由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武侠动作电影,由演员周润发、杨紫琼和章子怡等联袂主演。电影讲述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   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李慕白隐退江湖的举动实际却是惹来更多   的江湖恩怨。曾荣获第 73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 4  项大奖,也是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4.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 1995 上映的一部电影,本片是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主要演员有夏雨、宁静等。该片的背景是文革时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匿的孩子,在耀眼   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渡过自己的青春。意识流的故事里,有爱情和性的冲动,有幼稚   和失败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长的故事。影片通过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无知反映出当   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状态,用对青少年故事的描画,展示了一个时代   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剧情简介:70 年代初的北京,大人们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某军队大院里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们整日沉溺于打架,闹事,马小军就是其中之一。他有一个嗜好是用万能钥匙偷开别人家的锁,经常趁白天大部分家中无人的时候,开锁溜进别人家中,玩够了再走,   并自鸣得意地告诉别人没有他打不开的锁,而且他也从没被人发现过。
一天,马小军又进了一户人家,看到一张女孩子的泳装照片。他立刻被这个笑容灿烂、浑身透着青春朝气的不知名的女孩所吸引。通过院里小孩们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竟然认识了他在照片上所看到的女孩米兰。比照片上还要好看的米兰立刻成为马小军的梦中情 人,可米兰根本不拿他当大孩子看,而是喜欢刘忆苦。马小军气得找茬儿跟刘忆苦打了一架。   马小军的父亲对他成天与别人混在一起玩闹非常生气,骂小军不好好学习,并狠狠打了他一顿,但父母们并没有时间认真管他们,孩子们仍然继续混在一起。就这样,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在混沌中长大了
5. 《山河故人》(贾樟柯)
《山河故人》是 2015 年由中国导演贾樟柯编剧执导的一部家庭剧情现实题材的电影, 由赵涛、张译、梁景东、董子健等主演。叙事结构选取了 1999 年、2014 年、2025 年三个时间点,讲述主角张晋生、沈涛、梁子等人或因为感情、或为了生活,彼此由相聚到最终离   别的故事,这三个时间点的生活状态描绘,也暗含着对于过去、当下、未来的对比、想象及思考。影片以人物的离合为主线,片中,“离别”的场景随处可见,“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这句印在电影海报上的台词,将影片中所有突兀的欢聚与离别凝聚起来,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剧情简介:1999 年,汾阳姑娘沈涛陷入了与小镇青年张晋生和梁子的三角恋中,她最终选择了追逐金钱的张晋生,梁子则只能郁郁离开。2014 年,沈涛与张晋生离婚,张晋生带着儿子 Dollar 再婚并去上海生活,而梁子因为身患绝症回到家乡,他在无奈之下找到沈涛借钱治病。由于沈涛的父亲去世,张到乐(Dollar)回到了汾阳参加葬礼,沈涛深感儿子的变化,知道他不可能留在自己身边,只是把家门的钥匙给了他。
 
2025 年的澳洲,Dollar 长大,在中文学校学习,认识了张艾嘉饰演的老师,老师与前夫离婚后,也处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中,恰好与进入叛逆期想要追求自由的 Dollar 心灵相通,两人发生了一场忘年恋,Dollar 虽然一直挂着母亲给他的钥匙,但他已经想不起母亲的名字,只记得她叫涛,波浪的意思。
6.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中国导演李安执导一部 3D 电影,由印度演员苏拉�沙玛等主演。影片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 227 天,人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2013 年, 该片在第 85 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
故事简介:小说的主人公“派”是一名印度男孩,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从小生活在人与动物的环境中,所以他对人性与信仰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看法。十六岁那年,他跟随家人和动物们一起移民加拿大,在途中,日本货轮不幸失事,他的家人全部遇难,最后只剩下派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救生艇上。派为了求得生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杀死孟加拉虎的六个方法,包括淹死、毒死、噎死、烧死、电死等等。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后,   他意识到这六个计策都派不上用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理查德�帕克活着,保证他的食物和饮水,并驯服它。少年派拿出了钓竿,取出了海水淡化器,开始了与孟加拉虎一起互相提防又互相依存的海上漂流生活。一人一虎历经了 227 天的海上漂流后,最终上岸获得重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关乎人性,关乎兽性,关乎信仰,关于希望,关于成长,   关于生命的故事。历磨难而成长,因信念而不凡。在经过与虎一起海上漂流谋生的历险后,   少年派从一个天真男孩演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这个故事的意蕴深厚,引人思考。
这部电影玩转 3D 超凡映像,导演李安坚守 3D 只是一种电影技法的原则,不能凌驾到电影之上。很多水中镜头都借助 3D 营造出最好的空间效果,此外运用动画特效制作的老虎足能以假乱真,暴风雨席卷的海水铺天盖地,还有飞鱼扑面、海豚跃起、鲨鱼畅游在水中、天边晚霞、夜空繁星等场面都是美轮美奂。
7. 《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内多雷)★★★★
《海上钢琴师》是 1998 年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内托雷执导,蒂姆�罗斯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   大师的传奇故事。
故事简介:通过一位音乐家麦克斯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复述了一位在“弗尼吉亚号”   客轮出生并死去的天才钢琴家 1900 的故事。之所以主人公取名为 1900,那只是他出生的时间是 1900 年第一天――为了移民,父母将出生在客轮上的他遗弃了,好心的船工丹尼收养了他,就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从此,1900 就开始在船上生活。丹尼去世后,1900 随之生活无依无靠了,有一天他接触到了钢琴,对音乐的天赋瞬间表现出来――他无师自通地进行第一次钢琴演奏,但动人的琴声就震惊了每一个乘客。从此,他做了船上的专业钢琴演奏家,与同船的许多大有名气的演奏家相比,他始终属于佼佼者。有音像商关注并邀请他录制唱片,1900 答应了,也就在此时,他邂逅了爱情――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于是一曲《爱的旋律》便诞生了。他决定把唱片送给那位女孩却没有成功,于是也没有给制片商,这让他失去了惟一流芳百世的机会。到了弗吉尼亚号就要被炸毁时,麦克斯因为坚信 1900 仍在船
上便开始寻找,但是最后终于在一个角落里被找到的 1900 始终不肯下船。最终一个天才音乐家,生在船上,也死在船上。
电影配乐多为爵士乐,部分结合小提琴和钢琴,或轻快或舒缓,合奏了一曲风格隽永、  别有情致、回味无穷的乐章,让整个故事在平静沉缓中流淌出来,特别是爵士乐单纯的音色音调更容易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让大家能够深入到故事的情节和细节中去,伴随着剧中人物的起伏和波动,在欣赏电影故事的同时也不经意间感受到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8. 《楚门的世界》(彼得�威尔)★★★★
《楚门的世界》是 1998 年由澳大利亚导演彼得�威尔执导的一部电影。由金�凯瑞等联袂主演。影片讲述了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他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是虚假的,他   的亲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走出了这个虚拟   的世界。演员金�凯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 56 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
故事简介: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叫海景镇,这里所有的建筑都是布景,生活在镇上的人都是职业演员。楚门从被收养的那天起,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海景镇(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演员,楚门成为了全球纪实肥皂剧《楚门的世界》   的男主角。真相很快暴露出来,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城, 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几次逃脱都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本片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 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影片有力地批判了“媒体万能”的价值观,用类似“乌托邦”   的虚拟的完美世界寓意着“笼中鸟”式的生存悲哀。
9. 《美国往事》(赛尔乔�莱翁内)
《美国往事》是一部 1984 年由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内执导的剧情片。影片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面条”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黑帮大佬的历程,同时也展现   了美国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60  年代的黑帮史。该片获得了第 8  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
故事简介:二十年代的美国,绰号“面条”的纽约少年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克斯。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若干年后面条被释放出狱,当年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成熟健壮的青年。在麦克斯的带领下,   他们重操旧业,开始了一系列的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克斯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然而,禁酒令的取消使得私酒的生意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为了一步达到最后的目标,麦克斯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有过铁窗经验的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克斯收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克斯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在极端的悔恨与痛苦之下,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离开了心爱的姑娘,远走他乡。
几十年后,几近垂暮的面条潦倒回乡,意外发现原来当年的一切都是麦克斯的精心策划。   他借面条和警察之手除去伙伴,自己则金蝉脱壳,吞没了团伙的巨款,改头换面之后跻身政界,成为上层社会的名流,并把面条心爱的姑娘据为己有。面对多项指控无法脱身的麦克斯恳求面条杀死自己,幻想以此赎回自己的罪孽,逃脱法律的审判,被面条所拒绝。麦克斯走投无路之下跳进垃圾粉碎机自杀。
10. 《天堂电影院》(朱塞佩�托纳多雷)
 
《天堂电影院》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故事片。影片以纯美、质朴的风   格描述了主人公多多成长的历程,诠释了他与艾佛特之间胜似父子的友谊以及与电影的不解   之缘,展现了多多对梦的追求、对爱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主   人公多多的成长,而多多的成长故事又分为童年、青年、中年。不同时期不同出场人物给多   多以不同的影响,这些人也见证了萨尔瓦多由小男孩到中年男人的蜕变。该片获 1990 年第
52 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1989 年第 42 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11. 《勇敢的心》(梅尔�吉布森)
《勇敢的心》是由美国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由演员梅尔�吉布森、苏菲�玛索等主  演。影片以 13-14 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1996 年,该片在第 68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 5 项奖项。
12. 《星际穿越》(克里斯托弗�诺兰)
《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   主要讲述了一队探险家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从而开始在广袤的宇宙中进行星际航行的故事。
故事简介:在不远的未来,随着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面临着无法生存的威胁。这   时科学家们在太阳系中的土星附近发现了一个虫洞,通过它可以打破人类的能力限制,到更   遥远外太空寻找延续生命希望的机会。一个探险小组通过这个虫洞穿越到太阳系之外,他们   的目标是找到一颗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在这艘名叫做“Endurance”的飞船上,探险队员着面临着前所未有,人类思想前所未及的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虫洞的时候,他们发现飞船上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时间,即使探   险小组的任务能够完成,他们的救赎对于对地球上现在活着的人来说已经是太晚。飞行员库   珀(马修�麦康纳饰演)必须在与自己的儿女重逢以及拯救人类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13. 《大鱼》(蒂姆�波顿)
《大鱼》是一部 2003 年由美国导演蒂姆�波顿执导的美国奇幻片。影以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其爸爸传奇的一生。爱德华�布鲁姆是个喜欢吹牛的老头,总喜欢炫耀年轻时旅行推销   的经历,儿子威尔并不相信,觉得父亲很虚荣浮夸,父子关系渐渐疏离。直到父亲不久于人   世,儿子决定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他终于领悟到父亲充满激情和想象的一生。
14. 《千与千寻》(宫崎骏)
《千与千寻》是 2001 年日本导演宫崎骏执导、编剧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少女千寻意外
来到神灵异世界后发生的故事。该片荣获 2003 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篇动画,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的动画作品。

四、建筑
1. 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 315 年,是意大利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
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 312 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
建的。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 21 米,面阔 25.7 米,进深 7.4 米。凯旋门上方的浮雕板是当时从罗马其它建筑上直接取来的,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的生平业绩,如安东尼、   哈德连等,下面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战斗场景。

2.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  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3. 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 ★★

圣家族大教堂,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 奥�高迪(1852–1926)设计。尽管教堂还未竣工,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  。2010 年 11 月,教皇本笃十六世将教堂封为宗座圣殿。

4. 德绍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Bauhaus)校舍,是指德国魏玛市的魏玛包豪斯大学,该校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 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也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对世界艺术与设计的推动   有着巨大的贡献。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包豪斯”一词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造出来的,由德语 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音译而成。

5. 美国国会大厦 ★★

国会大厦,是美国国会所在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25 米高的国会山上,是美国的心
脏建筑。美国人把国会大厦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国会大厦 1793 年 9
月 18 日由华盛顿总统亲自奠基,国会大厦整幢国会大厦是一座三层的平顶建筑,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圆顶,也分三层。圆顶上还有一个小圆塔,塔顶直立着自由女神铜像。她头   顶羽冠,右手持剑,左手扶盾,永远眺望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国会大厦东面的大草坪是历   届总统举行就职典礼的地方。

6. 美国克莱斯勒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是受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的创建者沃尔特�P�克莱斯的委托而建造的。它建于 1926 年—1931 年,坐落在美国纽约市中心。它是第一座摩天大楼,高度 320 米,
77 层。这座建筑带有爵士乐时代的装饰,而通过细针状的尖塔,建筑师和业主都希望他们
的建筑达到世界最高。克莱斯勒大厦可谓 20 世纪摩天楼设计典范。
 
7. 法国萨伏伊别墅 ★★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 1928 年设计,1930 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伏伊别墅被列为法国文物保护单位。

8. 希腊埃皮道罗斯剧场
埃皮道罗斯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该地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   因此规模巨大。它的设计者是著名雕刻家波里克里托斯的儿子小波里克里托斯。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

9.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坐落在雅典卫城中央最高处。呈长方形,庙  内有前殿、正殿和后殿。神庙基座占地面积达 0.23 万平方英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46
根高达 34 英尺的大理石柱撑起了神庙。柱式上,帕特农神庙采用的多立克柱式。

10. 意大利万神殿




万神殿,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  于公元前 27-25  年,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万神殿
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宽约 34  米,深达 15.5 米,有 16 根高 12.5 米的科林斯柱
式的柱子,前排 8 根,中、后排各排立 4 根,这些柱子都是用花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 12.5
米,柱的底部直径为 1.43 米,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

11. 德国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世  界上最高的教堂之一,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被誉为哥特式教   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12. 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塔大楼


吉隆坡双塔大楼,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坐落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市,由美国建筑设计师  西萨�佩里(Cesar Pelli)所设计的大楼表面大量使用了不锈钢与玻璃等材质。1998 年完工,共 88  层,高 1483  英尺(452  米),它是两个独立的塔楼并由裙房相连。在两座主楼
的 41 和 42 楼之间有一座长 58.4 米、距地面 170 米高的天桥。独立塔楼外形像两个巨大的玉米,故又名双峰大厦。它是吉隆坡的知名地标及象征。

13. 香港会展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351号
联系电话:020-34114961 020-34114796 020-34113759

官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
公众号:“广州中南财经培训学校”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