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专升本

首页>> 广东省普通专升本>> 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广东省普通专升本艺术概论

发布时间:2022-09-24    浏览次数: 0



上编 目录
艺术总论

/1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1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12-16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17-22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23-35
中编 艺术种类 /36
第五章 实用艺术 /36-46
第六章 造型艺术 /47-61
第七章 表情艺术 /62-67
第八章 综合艺术 /68-81
第九章 语言艺术 /82-90
下编 艺术系统 /91
第十章 艺术创作 /91-103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104-116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117-130


艺术作品参考目录 /130-175
 

 


主讲人:邓亮生
参考教材:

彭吉象主编《艺术血概论》(第 4 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各编分值分配

第一编

艺术总论

25

第二编

艺术种类

45

第三编

艺术系统

30


上编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 艺术史上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  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   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2)、德国古典美   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   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1)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 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   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   想来源之一。

(2) 、处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   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  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   更加真实。
 
(2) 、俄国 19 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  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   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   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 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简答题)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   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 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   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  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   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19 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   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   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艺术的特征”一节,阐述了艺术具有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出题的重点在简答题和论述题,要背诵)

(1) 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   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  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 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   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美术创作的三个高峰:古希腊、文艺复兴、现实主义。
后印象主义三杰:塞尚(法国,“现代绘画之父”)、高更(法国)、梵高(荷兰)。莫奈:印象派,《卢昂大教堂》。




作品分析:(中外艺术史上,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  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 19 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
《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 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   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
 
达 40 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 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   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   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   ,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   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   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   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作   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   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   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   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   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   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   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   独创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此处易出考题)

(2) 主体性。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   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   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   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   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   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   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   造性劳动。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  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由于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可以看出,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此处易出考题)

(3) 审美性。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   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  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划分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   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艺术也正是在这一进   化历程中产生,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   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   需要。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此处易出考题)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   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同样,   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   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   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   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此处易出考题)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艺术贵在创新,    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本章小结》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1. 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2.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   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   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   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 “艺术的特征”

(1) 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 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 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  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本章需要背诵的重要概念

1. 客观精神说

2. 主观精神说

3. 模仿说(再现说)

4. 形象性

5. 主体性

6. 审美性

*本章需要掌握的练习和主观题一、填空题:
1、艺术形象的这种 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

2、关于艺术的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 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在《 》书中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劳动学说”

4、 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5、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具有“ ”、“ ”、“寓教于乐”的三个主要特点。

二、选择题:

1、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的重要美学论著是
 
A 《诗艺》 B 《美学》 C 《判断力批判》 D《论崇高》

2、 提出了重要美学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 叔本华 B 黑格尔 C 康德 D 亚里士多德

3、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原始壁画,产生的根源是

A 人们的理想愿望 B 人们的劳动需要 C 人们的巫术信仰 D 人们的审美观念

4、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学形成于 世纪末叶。A 16 B 17 C 18 D19
5、德国的 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从而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正式形成。因此,他也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A 康拉德.费德勒 B 格罗塞 C 黑格尔 D 亚里士多德三、主观题:
(1) 回答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 为什么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3)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 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主观题的解题思路 )

填空题:1、个性和共性 2、主观精神说、模仿说。3、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4、艺术形象 5、以情感人、潜移默化。

选择题:1、B 2、B 3、C 4、D 5、A

(1)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
(“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  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   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 略。

*本章需要掌握的剧目和作品

1. 《天鹅湖》

2. 《睡美人》

3. 《蒙娜�丽莎》

4.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麦克佩斯》

5. 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6.[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7. 莫里哀《吝啬鬼》、《伪君子》

8. 尼采《悲剧的诞生》

9.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10.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1.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12.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本章的内容概要

第一节 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 1 )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   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历史评价: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   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 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 19 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   的事”。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   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历史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   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19 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   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   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   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   和情感的表现。

历史评价:而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   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   源问题。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   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历史评价: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   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   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   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   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   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源,乃至于巫术的   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19 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   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   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   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   人的脑髓”。

( 6 )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认   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   是结构的辩证法;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
 
造成的。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   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   术起源的奥秘。

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   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   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   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   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   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此处易出考题)

《本章小结》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
“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因此,   我们主张第 6 种说法,即“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  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

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1.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 1 )艺术起源于“模仿”。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   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6)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2. 艺术起源的归结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   程。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   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   程。

*本章需要背诵的重要概念

1. 模仿说

2. 游戏说

3. 表现说

4. 巫术说

5. 生产劳动说

*本章需要掌握的主观题

(1)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2) 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3) 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4) 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的历史发展之中?

(主观题的解题思路)

(1)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说”、②“游戏  说”、③“表现说”、④“巫术说”、⑤“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2) 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要有具体阐述(略)。

(3)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   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   人类的实践活动。

(4) 略。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本章的内容概要

第一节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1. 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   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2.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   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   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   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作品赏析:1876 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  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现代歌词。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自由体白话诗/歌词:《送别》,李叔同词、美 J.P.奥德威曲(《梦见母亲》)。

作品赏析: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   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   应当说,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这就是强调,应该把思想教育融  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3. 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   息。

作品赏析: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提出了“乐者乐也”的主张,   认为艺术 ( 包括音乐) 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乐记》总结了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音乐疗法逐渐引起各国医学界和音乐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美、英等国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   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美国某些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位。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渲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第二节 艺术教育

概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 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此处易出考题)
 
代表人物和观点: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   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   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   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   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
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 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论述总结: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   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   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   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此处易出考题) 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   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   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   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   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   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  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著名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 1993 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   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正如马克思   所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   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   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   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陶冶和净化作用,强   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   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   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   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

《本章小结》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  作用三种。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   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1. “艺术的社会功能”

( 1 )审美认知作用。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 2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   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  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作用。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   息。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艺术作品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欣赏艺术使人们的
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  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2.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  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 1 )美育与艺术教育。

( 2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本章需要背诵的重要概念

1. 审美认知

2. 审美教育

3. 审美娱乐
 
4. 艺术教育

5. 美育

*本章需要掌握的主观题

(1) 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 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 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 简要概括德国 18 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观题解题思路)

(1)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  美娱乐作用三种。

(2)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   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 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5)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   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   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   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6)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 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本章的内容概要

第一节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一、文化与艺术

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是 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  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子系统。在精神文化中,   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它们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尤其是这些文化子系统,处在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它们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彼此的互动性。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文化子系统才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

二、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   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代表性作品:从屈原的《离骚》、《九歌》,到李白、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   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
 
神赋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黄山图》等等,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   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 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第二节 艺术与哲学一、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易出考题)
(1)艺术与哲学的区别:哲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认识
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经过美学这一中介。黑格尔将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   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当然,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   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它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   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尽管美学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   对客观世界的美反映的全部领域,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   对象。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

(2)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  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   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并且自觉地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他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融入诗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 现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于是,20 世纪 20 年代的欧洲文艺界,形成了一个遍及文学、美术、电影等领域的“超现实主义”流派。文学上出现了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   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等;美术界出现了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等典型的作品;电影界也出现了西班牙导演布努艾尔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狗》等超现实主义影片。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关系(易出考题)
 
(1) 西方现代哲学是指 19 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  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2) 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 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  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  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  等。其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  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存在  主义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  ,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A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   中人的异化,物质生产越发达,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虚越苦闷,失去了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   我的本质等等。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深刻矛盾和病态的社会关系,对于人们观察资本主义   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价值。但是,现代派艺术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会种种病态现象的同   时,也宣扬了对人生、对历史、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宣扬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   和神秘主义,尤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内容更是直接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B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   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   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   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3)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   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第三节 艺术与宗教一、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易出考题)
(1)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
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   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具有不少相似之   处。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   着本质的不同。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2)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教对艺术的利用,   不仅在西方存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
建筑、文学的巨大影响。
(3) 宗教影响艺术

1) 、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   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   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

2)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   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   事、赞美诗、宗教剧,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   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4) 艺术影响宗教

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从音乐来看,   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动。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5) 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段经典式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从根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   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二、关于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的介绍和辨析

所谓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   宣传服务的艺术。

宗教艺术中,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绘画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雕塑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宗教艺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艺术,它集建筑、绘画、雕塑于  一身,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艺术珍品。我国现存的石窟遗迹约有 120 多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大多始于北魏,盛   于隋唐五代,延续至元明清朝。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现存历代洞窟 490 多个,壁画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400 多身。

音乐、戏曲等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作为对神的情感宣泄,基督教音乐艺术一直受到教会的重视,公元 6 世纪时,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花费了 10 多年时间, 亲自选出了许多典型的歌调和制订出不少演唱规则,形成欧洲音乐史上有名的无伴奏齐唱乐
 
“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音乐作品,这可以称得上是欧洲音乐史上,有详细   记录的最早音乐作品。

佛教的输入,更是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正式剧场,就是  佛教的寺庙,在此之前则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达,本来始自以说唱   佛经故事的方式传经,但后来演化成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在文学和表   演上铺平了道路。

宗教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能低估。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性著作就是
《圣经》。《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除了宣扬宗教教义外,也广泛辑录了古希伯来人的民间传说、故事、谚语、哲理诗、爱情诗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圣经》   对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 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品《坎特伯雷故事》、 16
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杰作《失落园》等许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欧洲许多作家,如但丁、拜伦、普希金等,也都曾经利用《圣经》提供的素材,写出著名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学的代表性著作自然就是佛经。除了宗教说教性质外,佛经中也包含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早在释迦牟尼传教时就被用来宣传佛教教义,广为流传。佛经中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和影响,中国的变文、小说、传奇和戏曲都曾从中吸取素材,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也明显受到宗教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艺术与道德

概念:“道德”: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   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易出考题)

(1)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 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尔斯泰三部             曲”,即《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   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   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它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   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   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   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
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   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   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
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   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   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
 
作品:19 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
《国民公敌》等一系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   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   病。

观点: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音乐、书法、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例如,   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 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第五节 艺术与科学一、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易出考题)
( 1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   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   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   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   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艺术与科学之间确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   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2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易出考题)

第一, 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 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 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 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  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本章小结》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   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各个   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庭、   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   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1.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2.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3.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4.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

5.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6.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7.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  形式的产生。
 
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  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  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   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   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本章需要背诵的重要概念

1. 文化

2. 哲学

3. 宗教

4. 科学

*本章需要掌握的主观题

(1)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1) 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

(2) 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主观题的解题思路)

(1)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   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2)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方现  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几乎遍及  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德题材(家  庭、 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   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   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   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它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   它们。

(4)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章需要掌握的剧目、作品

1. 屈原《离骚》

2. 关汉卿《窦娥冤》、《九歌》

3. 王实甫《西厢记》

4. 《十面埋伏》(琵琶古曲)

5.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6.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7. 《黄山图》({清}石涛)

8. 《一条安达鲁狗》({西班牙}布努艾尔导演)

9. 《广岛之恋》({法}雷乃导演)

10. 但丁《神曲》

11. 薄枷丘《十日谈》

12. “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挪威}戏剧家易卜
生)
 
13. 鲁迅《狂人日记》

14. 《坎特伯雷故事》(14 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品)

15. 《威尼斯商人》(16 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

16. 《失落园》 (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





 


中编 艺术种类第五章 实用艺术
*中编“艺术种类”提要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  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第二种: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
(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  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  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音乐剧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容纳了最新出现并广受欢迎时新兴艺术门类或样式。但是,这种分类方法毕竟刚刚出现,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目前尚未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学术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即使在发达国家内,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因此,   本书也暂不采用此种方法。

科学的艺术分类方法应当充分吸收上述分类法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艺术分类   的美学原则。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动态化的方式来传达人类的审美   经验。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   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   为根本的依据。

第六种: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 等。本书采用的便是此种分类方法。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本书并未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   诸如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一类民间艺术就尚未提及。

*本章的内容概要
 

第一节 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   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一、建筑艺术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   建筑(建筑学)在拉丁文中的涵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

所谓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  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   固、美观”。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   统一。例如,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南京的中山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流   水别墅,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大道南351号
联系电话:020-34114961 020-34114796 020-34113759

官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
公众号:“广州中南财经培训学校”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