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料园地>> 试题资料 试题资料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课程代码:03323
发布时间:2012-06-06 浏览次数: 9
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课程代码:033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劳动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                 B.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不断变化 
C.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普遍产生                       D.社会和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2.下列关于预算约束线,正确的理解是(      )
A.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不是工资率            B.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劳动的机会成本
C.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D.预算约束线是个人闲暇与劳动的比率
3.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说明(      )
A.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B.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C.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D.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不受工资率变动的影响
4.企业等成本线的斜率是指(      )
A.劳动投入量和产量的比率               B.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C.资本投入量与产量的比率                           D.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边际成本的比率
5.其他条件不变,当市场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需求曲线(      )
A.向左下移动      B.向右上移动      C.不发生移动              D.不确定移动方向
6.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蛛网中立条件”是指(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边际替代率
7.普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具有间接性特点,它体现为(      )
A.普通教育直接形成生产能力            
B.普通教育以高技术人才作为标准对象
C.普通教育以普通人作为标准对象
D.普通教育通过增进劳动者知识存量,从而使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8.对人力资本投资终值有影响的因素是(      )
A.投资主体       B.投资客体     C.投资方式       D.投资期限
9.与受过一般培训的雇员相比,受过特殊培训的雇员的辞职率要低,这是因为(      )
A.员工个人没有承担该项特殊培训成本         B.特殊培训的价值不被其他企业肯定
C.提供培训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员工的VMP    D.员工在特殊培训期间获得了市场工资率
10.下列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部劳动力市场不只限定在企业内部    
B.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础是企业和雇员持续的劳动关系
C.内部劳动力市场流动不能使企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
D.内部劳动力市场流动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企业间的优化配置
11.带薪休假是福利的(      )
A.延期支付形式     B.实物支付形式      C.精神支付形式        D.即期支付形式
12.形成地区间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区间政府政策的差别                 B.地区间劳动力素质的差别
C.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地区间地理位置的差别
13.由劳动力市场卖方垄断所造成的失业劳动力进入非垄断行业或地区劳动力市场,将会使非垄断劳动力市场( )
A.均衡工资水平升高   B.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C.均衡工资水平降低     D.劳动力需求减少
14.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则(      )
A.工会的交涉力量将减弱                              B.工会的交涉力量将增强
C.雇主的交涉力量将减弱                              D.对工会和雇主的交涉力量没有任何改变
15.在同样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产品市场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产品市场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关系是(      )
A.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位于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上方
B.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位于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左下方
C.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相重合
D.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相平行
16.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下列达到劳动年龄规定的人群中,应统计为就业者的是(      )
A.由于疾病、劳动争议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B.在规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职业,但未达到一定时间标准的人
C.从事家务劳动,未获取任何报酬的人
D.从事非法经营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17.菲利普斯关系揭示的是(      )
A.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B.就业和通货紧缩的关系
C.失业和通货紧缩的关系                              D.物价水平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18.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
A.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总供给                    B.总供给过度增长,超过总需求
C.生产成本的过度增长                                  D.预期未来总需求的增长
19.在通货膨胀严重、失业水平较低的时期,政府应实行的主要财政政策是(      )
A.增加政府购买水平,增加政府转移支付,调低税率 B.降低政府购买水平,增加政府转移支付,调高税率
C.降低政府购买水平,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调高税率 D.增加政府购买水平,减少政府转移支付,调低税率
20.工会力求弱化市场约束的活动是(      )
A.支持和鼓励外国产品进入国内进行销售   B.在集体合同中规定工作岗位的最低定员标准
C.增加劳动力市场中低工资劳动者的存量   D.鼓励雇主用其他投入替代劳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当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时,劳动力资源也达到了最有效率的分配,这意味着(          )
A.社会产出取得最高水平  B.所有企业、行业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  C.所有企业、行业的工资率相等
D.社会资本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E.各企业、行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还在进行
22.劳动力流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原因在于(          )
A.劳动力流动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B.劳动力流动调整了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程度
C.劳动力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D.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形成了人力资本存量
E.劳动力流动费用直接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
23.在劳动力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对工资率与就业的表述正确的有(          )
A.工资率降低   B.工资率提高   C.就业量减少     D.就业量增加    E.工资率和就业量都没有变化
24.下列对于通货膨胀概念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通货膨胀中的价格上升,是指价格总水平或一般价格水平
B.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有一定的时间持续性
C.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轻微地上升
D.通货膨胀是某些商品价格持续显著上涨
E.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显著上涨
25.下列当事人之间属于劳动关系的有(          )
A.作家与出版社   B.教师与学校    C.消费者和商店    D.学生和学校   E.营业员与超市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均衡分析方法
27.终值
28.延期支付
29.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要回答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经济含义。
31.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经济社会能实现充分就业?
32.运用收入流曲线简要分析人们选择大学教育的投资决策。
33.简要回答资本流动有利于缩小地区工资差别的原因。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某劳动力市场有A、B两类劳动力,并且相互影响。当A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从10元提高到14元,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15000人减少到12000人,同时B类劳动力的需求量从8000人增加到10000人。
要求:(1)计算A、B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2)判断这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
35.题35表为某地区提供的数据资料,完善表格并计算该地区平均失业持续期。(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受教育程度 | 劳动力人数 (万人) | 就业人数 (万人) | 平均失业周期(周) | 失业人数 (万人) | 
| 小学及以下 | 90 | 85 | 80 |  | 
| 初中 | 110 | 101 | 60 |  | 
| 高中 | 130 | 120 | 70 |  | 
| 高中以上 | 100 | 97 | 40 |  | 
题35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试论述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
37.试论述造成垄断性工资差别的制度性因素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势。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H公司想让员工A走人,但又不想赔偿。于是H公司就核查了A的学历真伪,又查到A在进入H公司之前的职位、工作时间等,结果发现A的简历存在做假的问题。H公司就认定与员工A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即A损害了H公司的知情权,隐瞒真实学历、工作经历等,并且以欺诈手段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最后H公司以此为由请员工A走人,并且没有作出任何赔偿。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第8条谈了关于知情权,内容如下: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第26条谈及劳动合同无效,其中第1款如下: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在学历、身份、工作经历方面作假,则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劳动合同无效、被解聘、拿不到赔偿。
(1)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3)本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目标基础内容中的哪一项内容?(2分)
 
         
            